Saturday, April 10, 2010

在家五戒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內容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等, 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槃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未還,叫做不清淨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於心中戀慕某人,但未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淨,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淨。 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 ◎ 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 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 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於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 ,這些都屬於妄語。 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生為顧及絕症病人的情緒,因此 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 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 《大毘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婆塞,由於飲酒,於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無慚無愧、喪失理智,由於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所以應該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在家戒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