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1, 2010

我们都需要一面镜子

我今早亲眼目睹一位朋友要出门时退车不小心撞了自己家门外的铁门,铁门给她撞坏了,她后来下车还很生气的责骂:这个铁门真的很麻烦!我当时在想,明明是自己不小心,还责骂铁门很麻烦。哈哈!

大约十年前,我曾出席一位好友的婚宴,当时的婚宴有提供卡拉OK歌唱,参加婚宴的亲朋戚友都可以上台高歌一曲,在场有一位男家的长辈就兴高采烈地上台献唱,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唱得不是很好听,后来他唱到一半就很生气地把麦克风丢在地上,还走到DJ(卡拉OK主持人)的面前,当面打了她的脸一拳,还臭骂她的卡拉OK系统好烂!那位主持人还是位女孩,在场的亲朋戚友都被此情景吓唬了。哈哈!明明是自己的歌喉不好,还赖卡拉OK系统很烂,还打人,真不可理喻!真想送这位长辈一面镜子。

人很容易一点事情就发怒,往往还是在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情况底下发怒,所以情绪管理对我们而言才显得那么的重要。

有一位做妈妈的想要修心,于是下定决心要在佛祖面前诵念一万遍的“南无阿弥陀佛”,当妈妈在佛祖面前诵念时,顽皮的孩子就在旁边吵闹玩爽,妈妈一边念经一边被孩子吵闹的声音弄得很烦躁,妈妈最终还是坚持地把一万遍的“南无阿弥陀佛”给念完了,当妈妈一放下了念珠之后,就忍无可忍、大发雷霆地拿起藤鞭,很生气地鞭打了孩子一顿。

妈妈可能忘记了,原来修心不是靠口在念佛就可以的,就算念了一万遍的“南无阿弥陀佛”,转过身就发怒,心还是没有修到啊!每当要发怒时,先拿起镜子看看自己发怒的样子!因为发怒很容易火遮眼。

我认识一位总裁,每天都把“厚德载物”挂在嘴边训员工,办公室的墙上还高挂着一幅“厚德载物”的字。有一次我和他吃饭,在他身旁的太太说了他一句 “不是这样,应该是那样!”,他就大发雷霆了,结果那一顿饭,我们都吃得战战兢兢,毫无味道。哈哈!类似的情况,我至少在他身上亲眼目睹了好多次。

以我的理解,“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位总裁每天都把“厚德载物”挂在嘴边训人,但连太太的一句话也容纳不下,又怎能容纳万物呢?每当要发怒时,先拿起镜子看看自己发怒的样子吧!

在去年,我参加了一个晚宴,有一位来参加晚宴的老板因为很喜欢晚宴里头的气球(是一个很可爱的“星星”设计气球),因为气球是属于主办单位的,是不允许拿走的,该老板因为被阻止拿走气球而大发雷霆地动手打人,该被打的晚宴员工吓得赶紧逃跑,结果该老板还举起玻璃杯往该员工逃跑的方向扔去,幸好没有伤到人,吓唬了在场的我们。因为一个气球而发怒,把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形象也毁了,好不值得。每当要发怒时,先拿起镜子看看自己发怒的样子吧!

建议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面镜子,每当要生气的时候,就拿起镜子看看自己生气的样子,然后对着镜子笑一笑,你会发现当你微笑的时候,镜子里的人也会跟着你微笑了。

当你以愤怒的方式回应他人,你得到的回应将会是愤怒;当你以微笑的方式回应他人,你得到的回应也会是微笑。

经常喜欢微笑的人,会发现身边出现了好多笑脸的人,你的心情也会因此而开朗起来。如果你每天都板着生气的脸孔,你也会发现身边出现的都是板着生气脸孔的人,你的生活也会因为这样而烦躁紧张起来。因为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

每当有事请发生时要好好的谈,千万别马上发怒,也别去指责他人,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往往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一旦发怒就很容易把事情搞砸。在发怒之前,先拿起镜子看看自己发怒的样子吧!笑一笑,心情自然喜悦,一起加油!

信念就是最好的良药

前几天得知一位年轻力壮,年龄才四十多岁的朋友患上了癌症,要开始接受电疗,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了我的心。

除非其他的原因,要不然,每个人一生中都有机会听见医生告诉你这一项突如其来的消息,因为几乎90%的死亡皆来自疾病。

如果医生告诉病人他还剩下一年的命,一般的病人都很难活超过12个月。很多时候,病人不是给疾病害死的,而是给医生的预言害死的,我这番话可能冒犯了医生,但我必须这样讲,因为说的人没有错,听的人也没有错,但相信的就会成为事实了。

患上癌症不代表你的人生到了终点,信念才是你最好的良药,因为信念可以增强你的勇气,勇气可以让你战胜病魔。

记住,只相信你该相信的,要相信医生的手术,但不要去相信医生预测你还能活多久。你的勇气有多少,你的信念有多强,你就能够活多久。所以,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活很久、可以好起来,你才会好起来。只有这样相信,才会启动宇宙能量,创造奇迹。

我认识很多癌症病患者,他们现在依然活得很健康;他们之所以健康活着,关键在于他们都相信自己可以活得很健康,因为信念就是最好的良药。

当你相信自己可以抗癌、自己可以康复时,信念就会发送信息于大脑,大脑神经系统就会发动所有的能量帮你进行治疗,这比任何的药物来得更有效果。

思维创造行为,相信创造结果,你将成为你所相信的 (You will become what you think)。“信念”是一切的原动力;信念也是最好的良药。相信对了,结果就对,一起加油!

活在当下 感觉存在

过去不会再回来,未来还没有发生,你只能活在当下。很多人却偏偏喜欢活在过去的经历和记忆,经常掉入痛苦。你很多时候人明明在这里,但是思绪却跑掉了;你明明坐在那里听课,但灵魂已经出窍,到别的地方漫游去了。

思维本身不是问题,无法控制思维才是问题。大脑思维经常给我们带来麻烦,你明明渴望拥有快乐,但思维总是引你陷入负面情绪。

真正能够掌握你的情绪状态的,就是当下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里?是什么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某一样东西上面?是根据我们觉得什么是比较重要的信念。

我们就像已经被编好程式的计算机,该程式(软件)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他储藏在你的深层意识,无时无刻掌控你的思维。信念价值才是你背后真正的动力;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快乐和痛苦;它左右我们下决定;它影响我们的做法。

什么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吃饭的时候感觉在吃饭,坐着的时候感觉在坐着;行走的时候感觉在行走。

我们经常思考过去,担忧未来,没有真正的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才会感觉存在,一起加油!

佛教經典: 佛陀不回答的十个问题 (这非佛经文)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

“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 ‘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 “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 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座计算机,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 “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数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

Saturday, April 10, 2010

在家五戒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內容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等, 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槃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未還,叫做不清淨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於心中戀慕某人,但未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淨,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淨。 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 ◎ 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 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 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於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 ,這些都屬於妄語。 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生為顧及絕症病人的情緒,因此 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 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 《大毘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婆塞,由於飲酒,於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無慚無愧、喪失理智,由於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所以應該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在家戒會